Friday 21 November 2008

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和进步

(本文为国务委员刘延东在英国诺丁汉大学举办的现代中国国际研讨会上的主题演讲,发表于2008年11月20日)

尊敬的杨福家校长、格里纳韦校长、Brewer会长,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正是初冬时节,很高兴来到诺丁汉大学出席现代中国国际研讨会。借此机会,向与会各位嘉宾,向诺丁汉大学广大师生,致以亲切问候和良好祝愿!向为中英友好合作作出贡献的诺丁汉大学和各位朋友表示感谢和诚挚敬意!

25年前,我曾率中国青年代表团首次访英。那时正值阳春4月,鲜花似海,美不胜收,当年情景至今历历在目。虽然岁月如梭,但英国青年对中国青年的友好情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难以忘怀。25年后再来英国,我深深感到,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与日俱增,两国政府在各个领域的务实合作不断拓展,中英关系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今年,中国汶川大地震后,英国政府和人民伸出同情和援助之手,不仅提供资金和物资,而且还派遣医疗队前往灾区开展救护。中国和英国作为前后两届奥运会东道主,彼此支持,密切配合,奥运会将把中英两国人民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需要各国共同应对的难题和挑战在增多,中英之间的共同利益和合作机遇也在增多。加强中英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发展中英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仅能够造福两国人民,而且对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也具有重要意义。

我此次访问的主要目的是了解英国在教育、科技等领域的成功经验,为增进中英友谊、深化务实合作作出努力。三天来,我们受到英国政要和教育、科技界的热情欢迎,签订了中英教育、科技合作的三个协议。中英教育、科技交流与合作基础好、互补性强,我对合作前景充满信心。我希望并祝愿,诺丁汉大学与中国教育界合作在以往基础上取得更大成功,为中英教育合作提供经验与示范。现在,中国政府决定制订到202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需要学习借鉴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有益经验,也希望诺丁汉大学对我们制订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宝贵建议。
今天,诺丁汉大学举办的现代中国国际研讨会很有意义。中国有句古话“人之相交贵在相知”,相互了解是友谊合作的前提和基础。应杨福家先生的邀请,今天向各位介绍一些当代中国的情况。
今年正值中国实行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最突出的有三大标志:

一是经济摆脱了停滞和徘徊,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
30年间,中国保持了年均9.8%的经济增长速度,中国的GDP占全球的比重由1%上升到5%,财政收入增加了44倍多,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四。在一个起点低、人口多的基础上取得这样的成绩,中国人民为之付出了长期而艰苦的努力。

二是结束了封闭半封闭状态,实现了全方位开放。
当今中国已融入国际经济和社会体系。这30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增加了104倍,占全球贸易额比重由不足1%上升到8%左右,对国际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12%,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中国与各国人员往来频繁,2007年居民出境人数超过3500万人次。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安全等方面同国际社会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广泛联系。对外开放使中国人民更多地了解了世界,也使世界各国更多地认识了中国。

三是人民摆脱了贫困,从温饱迈向小康。
30年来,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30多倍,贫困人口从2.5亿下降到1500万。中国人民不仅生活的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而且拥有越来越多的发展机会。
今年以来,中国人民经历了大悲大喜。面对汶川特大地震造成的巨大灾害和伤痛,灾区人民不屈不挠,奋起抗灾,举国上下,万众一心,援助灾区重建家园。地震后不到三个月,中国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和第13届残奥会,实现了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目标。最近,我国与各国共同遭遇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面对困难,中国政府没有回避和退缩,而是迅速采取总投资达4万亿元的十项措施,全力扩大国内需求,努力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为维护世界金融与经济稳定做出努力。这一切成果的取得,不仅得益于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而且得益于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进一步凝聚和培养了掌握自己命运的自信心,团结奋进的创业精神和敢于直面挑战、战胜困难的变革勇气。这种自信精神和勇气,是中国人民走向未来的希望和力量所在。
30年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等中国领导人带领中国人民所取得的最伟大的成功,在于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这是一条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的道路,这是一个凝聚全中国人民智慧和力量、齐心建设美好未来的伟大工程。回顾30年,中国最关键的是做了五件大事:

第一,把发展放在首位,大力推进各领域改革。
在中国这样一个基础薄弱的人口大国,只有依靠发展,才能改变面貌。为此,我们着眼于调动和激发全社会发展经济、创造财富的活力,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通过确立农户家庭经营的主体地位,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使占人口70%以上的农民迅速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我们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同时,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使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现在的中国,不仅国有经济充满活力,实力增强,非公有制经济也是生机勃勃,创造了大量财富和就业机会。与此同时,中国各领域的改革也在向前推进并取得瞩目的成果。

第二,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积极迎对全球化进程。
这些年来,从贸易到投资,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从请进来到走出去,中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已经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开放的大格局。目前在中国大陆的外商投资企业已经超过28万家,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超过7700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大多在中国投资或设有分支机构。同样,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也在不断增多。对外开放所获得的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支持,大大提升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加快了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遍布世界的贸易伙伴提供了大量发展机会和繁荣的空间。中国作为位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的进口市场,2001年以来年均进口额近5600亿美元,为相关国家和地区创造了约1000万个就业机会。我们深信,中国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是对世界的贡献。

第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法治国家。
30年来,中国在经济改革的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完善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四大制度”为基本框架的政治体制,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之路。我们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着力完善国家法律体系。30年来,作为最高立法机构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通过了380件法律,中央政府制定了1110件行政法规,各地方政权机关制定了7700个地方性法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五次修改宪法,充实了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合法私有财产、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等内容。我们把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相结合,通过表决尊重多数人的意见,通过协商把少数人合理的意见吸收进来,创造了有利于各政党、各民族和各阶层民众广泛参与的民主形式。中国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共产党是执政党,还有8个参政党。73万参政党党员中,有半数以上被推选为各级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很多担任了政府官员。本届政府的科技部长和卫生部长就是由参政党成员和无党派人士担任的。此外,在重大决策和人事问题上,建立了执政党与参政党充分协商和互相监督的机制。这一政党制度符合中国国情,得到人民的拥护和认同,并在实践中继续完善和发展。我们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的8.4%。目前,全国共有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1个自治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4%。通过立法和严格的执法,国家全面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语言文字和传统,尊重少数民族的习俗和宗教信仰,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支持民族地区的发展。30年来少数民族自治区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11.6%,西藏自治区超过12%,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我们不断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全国农村61万个村民委员会和城市8万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普遍建立和实施了直接选举制度,人民群众在广泛、生动的民主实践中行使公民权利。中国的政治进步和社会稳定,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保障作用。

第四,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以人为本,是中国政府的核心理念;为全体人民谋福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为了解决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和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贫富差距、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我们立足于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把普遍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和谐放在突出位置。一是努力为民众提供就业机会和住房保障。30年来累计创造就业岗位3.7亿个,实现了2亿多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住宅面积分别增加了4.4倍和2.9倍。近年来,广泛建立经济适用房制度和廉租房制度,加快对城乡危房旧房的改造,使更多的中低收入者买得起房,住得起房。二是加快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环保等社会事业,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保障体系。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我们大幅增加社会事业投入。城乡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还为农村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和生活补助;7.3亿农民参加了政府主导、个人自愿的医疗合作制度,即使是地处偏僻、收入很低的农民,看病也有了基本的经济保障。中国居民的预期寿命已从1949年新中国建立时的35岁提高到73岁。与此同时,覆盖城乡的基本养老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经初步建立并在加快完善。30年来,中国的文化、体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环境保护正日益受到普遍重视。实现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既是各级政府的共识,也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第五,走和平发展道路,携手共建和谐世界。
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国际事务中,我们主张互利共赢的新发展观,各国共同应对挑战,共享发展成果,共同实现繁荣;主张尊重文明多样性的新文明观,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主张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增进互信,通过合作促进安全;主张公正、合理的新秩序观,国家不论大小、贫富、强弱,一律平等。中国在发展,但中国决不会伤害他国利益;中国的国力在增强,但中国决不会走霸权道路。中国主张超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历史文化的差异,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友好关系,与各国携手努力,促进世界和平与人类文明进步。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实现现代化的任务还很繁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达到2020年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还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继续发扬30年的成功经验,大力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科学发展,就是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深化改革开放,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和谐发展,就是不断健全民主法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和平发展,就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与各国人民一道促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上,各国人民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各民族的文化从未像今天这样相互影响和交融。正如今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中所唱的,“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开创人类社会更加美好的明天而不懈努力。
最后,祝中英两国人民和谐幸福,友谊之树万古长青!

No comments:

The East News